大发pk10可靠吗于丹 丹韵词音(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介绍)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9-27 14:07:42 浏览:

丹韵词音的于丹观点

诗意流连 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

在春节这8天里,于丹选择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唤醒我们对于意象的记忆,从千古明月、日暮晚钟到春怀秋思、诗酒流连,以古诗词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为线索,阐述古典诗歌细腻的音律和辞赋鉴赏。

于丹说:“越是在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变迁的大维度里,越是需要一个人发奋图强,也越是需要在内心扬起一种悠然的心灵力量。我们很多功业都属于生活层面,而不属于生命层面,诗意流连则恰好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普及度也最高的文学类型,重温古典诗词,能够与我们当下的精神情怀相对应,用古诗词中的人生大境界和哲理感悟,抚慰当下人忙碌而浮躁的心灵,从而获得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从容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成就自在大人生——这也正是于丹一直追求的人生境界。

“2012,我的人生修炼,也将在重温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起步。”于丹对记者说。

让每一次心灵的

跳动都血脉贲张

被经济链条全身束缚的这个时代,赏诗词、奏歌赋的盛世情怀离我们似乎日趋遥远,国人所共有的文化基因正逐渐退化,乃至无人问津。

于丹认为,诗词修养对于个人而言,不是拿来混饭吃的文凭,不是点缀门面的装饰,更不是风花雪月、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一种救赎生命本质的信仰。对于中国人来讲,古典诗词就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它蛰伏在我们的血液深处,从未远离。于丹告诉记者,“这次之所以回归媒体宣讲古典诗词,就是想使经典从高阁之上重新回归人间,同时也是我本人自我修炼的过程。”

做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也许颠簸的生命历程,刻录承载着我们的不堪和沉重,本着一颗侥幸的心理,将生命的小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里揣度,只会让我们过得越发累赘和心绪不宁,我们丢掉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轻盈和从容,这样一种面对忧思就失衡的心态,又如何去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大使命?

我们究竟要怎样去修复、平衡生活中这些不尽如人意而又沉重不堪的地方呢?或许我们首先要确保自己内心的净化,才能以健康而坚韧的信念带给我们生命的从容不迫。

“过去我们觉得,一个人活着需要忍辱负重,要抛弃廉价的美丽和轻盈,但现在我领悟到并要述说的是另一种境界,叫做举重若轻,‘重’依然不可或缺,‘重’是我们的生命责任,但可以轻盈待之。比如中国过去的那些文人,像苏东坡或陶渊明,他们或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找到了那个时代能找到的最好的方式,建立起了一个与不合理现实相对峙的世界,使生命获得了充实与完美,活出生命的诗意,我想这才是生命的崇高与美丽的双重境界吧。希望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能有一种艰难、蹉跎、疾病、困顿、忧伤乃至连死亡都不能剥夺的乐观。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于丹说。

《丹韵词音》观后感

偶尔看于丹的《丹韵词音》节目,听她讲解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感觉和她的前两个讲座《论语》、《庄子》的讲解效果相比有点散无边际。但我听懂了她贯穿整个讲座的中心思想就是两个字“安顿”。她对所有古诗词和创作古诗词的人们的思想境界的理解就是:安顿。他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生活得稳定而快乐,只是因为懂得让自己的心灵安顿下来。只有心灵安顿了,才能使眼界阔达辽远,才会领略云淡风清和山宁水静,才能让一颗心空下来,装满思考人生的智慧,才会有那么多情真意切的大量诗词感动后世。是的,安顿。这样一种提倡,无疑会与《论语》、《庄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此浮躁的时代让人们把心安顿下来真的是很有必要。安顿就是随遇而安,接纳境遇,放下烦恼,让自己快乐。我由此联想到我正在写的《关于孝的话题》。其实一颗安顿的心适宜于放在一切的事物中,当然也适宜于处理“孝”。

很多老人,所以不能安度晚年,也是因为他们已经老得不懂随遇而安,不懂臣服于环境和岁月。他们开始变得自私(其实也是回归了他们原我的心灵状态),不疼惜儿女,处处较真,所有的计较都因为太凝滞于物。而很多做儿女的`往往不经意地就落个“不孝”之名,也是因为他们不能轻易理解老人的心态,不懂得接纳境遇,放不下被老人拖累的负荷心理。如果心常常处在烦恼和千般纠结中,就谈不到安顿,没有安顿的心还谈何孝顺呢?没有安顿的心,也很难具有让老人依托的健康的身体啊。

佛家讲随缘,也就是认命。家有老人,是我们今生无法摆脱的命运,前生我们做了他们的累赘,那么今生我们就欠他们一个孝;道家讲注重内在心灵的快乐,“无为而治”,说白了也就是顺其自然,让心安顿下来。安顿才能快乐,快乐才能使身心和谐。一切都和谐了,还能装得下烦恼吗?其实人生的问题就是心灵的问题。

丹韵词音的介绍

《丹韵词音》是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推出的诗词讲座,每集的内容含量极高,平均每集都会品23首唐诗宋词元曲。

于丹 丹韵词音2讲稿中的诗词全部内容

丹韵词音(二、暮暖清秋)

(二)暮暖清秋

朋友们大家好,所谓“春华秋实”,秋天也是中国人一个意味深长的季节。按照农耕文明的传统,到了秋天就该丰收了,所以婚嫁很多人选在秋天,而考生赶考也是在秋天十月左右到达京城。一个清秋节包含这么多事情,它难免让人在旅途之上有很多的感慨.来来往往,看见一个变化季节的时候,心灵跟着也会有所激荡。

那么秋天在路上可以看见什么呢?所谓的秋色、秋光,是指一年的草木到了它颜色最为丰富、层次跌宕、五彩斑斓,但是马上就要进入寒冬的那个时刻。秋天可以说从早春鲜嫩的蓬勃经历了整个酷暑一直历练到了秋天,丰厚、鲜艳,这个时候它把最美的状态呈现在天地之间。如果说春天的花儿是草本的,那么秋天的花儿就是木本的,它把一树一树的叶子都招摇成为花朵,铺天盖地,这个季节当然让人心有所感。

人生那种匆急之感容易在秋天被激发出来。屈原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的生命一直在路上,他在奔波动荡的路上,他在迁徙流浪的路上。他一直都看着春秋代序,时光在他的眼中跑得比谁都要匆急,其实他害怕的就是老之将至、修名不利。

所以草木的摇落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感受是不相同的,有人几乎没有所感生命就过去了,有人一片落叶都会怦然心惊。

清代的诗人赵翼说得好,“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这一句诗说得多么鲜明,鲜明中又何等惊心。就是这点秋风,它染遍了人间的颜色,枫叶被它染红,落叶之后它就会坠地,而人间白头,也是被一度一度秋风染遍的。这个时节,人心情摇荡,看着转瞬即逝的年华在眼前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沉郁,但是走得越来越匆急。

李清照有一年深秋重阳,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面做官的丈夫。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她说你看这个日子走到九九重阳,薄薄的秋雾已经起了,浓云再压下来,整个白天都不明朗。不明朗的是天气吗?其实是我那颗含愁绪的心。我每天干什么呢?百无聊赖在闺房中点着香,“瑞脑销金兽”,香袅袅而起,笼罩着兽形的香炉,她就在想,心中的忧愁走远了吗?“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到了重阳节的时候,北方就转凉了,无论是枕上还是去看纱窗,其实都透着一番寒意。人能够干什么呢?“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一个秋菊盛开接着秋菊满地的季节,这样的一个时节,人销魂何在?你看看帘卷西风的时候,人简直比那些憔悴的秋菊还要形销骨立,还要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李清照当年的销魂。

但是秋风再起的时候,我们还有那样的心事吗?我们能够体会吗?也许今天的很多人都会说,这样的诗词有点无病呻吟,其实如果心中真正有过这样的经历、有过这样的感受,再去读它,自然不同。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她写的那个情景惟妙惟肖,你曾经经历。我们走一些山水,仿佛来过,我们有时候走在路上,隐隐地听到邻人唱歌,正是你自己心里面哼的那个曲调,在这个时候都会蓦然心惊。在诗词歌赋中,往往都会又那样一瞬,让我们瞠目结舌——这写的,不就是我那一刻的心境吗?

秋天我们都曾经走过,但是去看一看柳永走过的秋天,我们有同感吗?柳永从汴京南下的时候,跟他的一位恋人依依惜别,写下了那首著名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短短的三句,你看他写的意象:第一,声音上有蝉鸣,而这个蝉鸣叫得很冷,是寒蝉交出了一份凄切,萦悬于心;第二句写眼前,“对长亭晚”,长亭走到了尽头,人要离别了,时间走到了尽头,一日将尽了;第三句写这一刻时分“骤雨初歇”,雨还可以留人一瞬,雨歇了真是不得不上路。

空气中到处都是湿润的,人心也湿漉漉的,雨后的这一瞬间,大家说喝了这杯酒吧,但“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大家在对饮、在别宴之上,但是无情无绪、两心留恋,依依到最深的时候,船夫在催了,上船吧,再不走就赶不到下一个地方了。这一刻的催发,催得人断肠。所以这两个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刻手拉手,泪眼相对两心相对,还有什么话能说得出来?说眷恋吗?眷恋也要走;说保重吗?保重,你又不在身边;说珍惜吗?珍惜,为什么今天要远离;说重逢吗?重逢又不知归期。说什么样的话,其实都不如无语。什么都说不出来的这一刻,话、泪,一切凝噎二字,噎在了喉头,噎在了心头。

凝噎这一刻之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其实我们从诗词的节律上来讲,“竟无语凝噎”,读到这里,人真的好像是跟着他们哽咽了。觉得词走到这里,走得很生涩,走得不流畅,跌宕到这里似乎就动不了了。但你再往下念,“念去去,千里烟波”突然之间就疏朗了,这时刻人离开了,因为前方“暮霭沉沉楚天阔”,水阔天高,谁知道未来怎样?

这一走,酒意终会醒,醒来已是夜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不知道在何处酒醒的时候,看见依稀的杨柳岸边有晓风袭来、有残月当天。“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人心中还有情还有恋,但是人已远,与谁说?

这首不朽的词,写尽了清秋况味,写尽了离别一瞬所有的无语,多少人在离别的时候会用这里的句子。

还是这个柳永,另一首著名的词,《八声甘州》。还是写清秋,还是这等天气。刚才说《雨霖铃》“对长亭晚”,可这一刻他对的又是什么呢?“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独在楼头的这一个人,眼前天上是潇潇暮雨,整个铺天盖地洒下来,人间是一番洗清秋。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紧,秋雨飞,人间一定红衰翠减,出现了一片寥落的景象。“渐霜风凄紧”,这个“渐”字用得好,越来越,渐渐地逼紧了。放眼关河一派冷落,眼前残照正自当楼。一句“残照当楼”,你觉得那些关河、长江,整个的秋风秋气,一切都凝聚于这一点上,一个人在楼头当此清秋。

哪几个意象属于清秋呢?先来说荷叶。杜牧曾经说“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大家想一想,我们都见过这个画面:哗啦啦的一阵西风起,那么大片的圆润的荷叶哗地一下被翻转过来,会看见满池荷卷都一下子背过去了。但是,你觉得它们密密的依偎在一起的时候,心中都隐隐抱恨吗?你会觉得一阵风起,它们是“回首背西风”吗?写得多么活灵活现!

来鹄写秋天中荷叶的残破,更是刻画入微——“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秋天,很多人很无奈,无奈到什么地步?你看看荷叶。原来在盛夏的时候,有很多人是折下了荷叶当伞的,因为它很大、它很圆。荷叶上还有大家特别喜欢的一景,就是露珠一掉在它的绒毛上,就变得圆圆的,一个一个小珍珠在跌宕。但是秋风真是萧瑟,秋风渐紧的时候,荷叶就变得枯萎了、残破了。就在最深最深的秋风里,一夜之间到早晨就发现秋叶已经被霜剪破了。这个时候再落下雨,它还托得住吗?原来周邦彦写的那种“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现在看不见了。“赚他秋雨不成珠”,纵使秋雨纷纷,那些个圆圆的小珍珠也已经看不见了,因为荷叶都残破了。这是新奇的意象。

李商隐就在秋荷残破以后,他仍然深情不减。他还要去说,“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样的荷叶显然已经托不住那些珍珠了,但是,就留下残荷,听着雨打荷叶也是好的。李商隐真是一个多情的人,他在“客散酒醒深夜后”,可以更“持红烛赏残花”,他在这样秋阴深深霜飞已晚的时节,仍然有心眷恋,留得残荷去听秋雨缤纷。

看看荷叶,就是这一片荷叶,他前世今生的轮回,能够寄托多少秋意?要找到意象,你就会觉得千古的荷风一直在你的眼前。

还有一种意象是秋声。

我们说过,春声中有春鸟啼,那么秋声中呢?张炎说“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雨打梧桐点点愁,这是一种秋声。清人王士祯说“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黄叶雁声,这样一种悲鸿断雁之声也是秋声。还是清人宋宛说“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江流日夜,江水打出来的声音会变吗?如果你用心分辨,四季都有它的表情。四季的声音,表情达意各不相同。

温庭筠说得最好,“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就是你的眼前有炉香袅袅升起,有蜡泪滴滴垂下,这是一片秋思托付在近处的两个景物。“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这是写主人公自己眉妆已残、鬓云已乱,觉得自己衾枕单薄,怎么走过这个漫漫的寒夜?接着她听见了彻夜不眠的理由,“梧桐叶,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写得多细腻,一叶叶,一声声,这样的声音只有那种愁深似海的人才能够一点一点听见。所以元代小令里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人不寐总有他的理由,这一点梧桐打出来的是秋意多了一分,那一声芭蕉激荡的是心中愁思又多一点,三更不寐三更之后,是谁在守着这样的长夜?就是因为这样的秋声,催得人意乱心烦。

还有什么意象呢?再去看一看,秋日里很少有人去咏朝霞,但是太多人在看斜照。杜甫写《秋野》,“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山山披晚照,这个时刻人心中会有多少激荡?钱起说“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千家万户都在秋风之中,不知秋思落谁家,总归家家的门里都有家家的故事,人人宁静的表情背后,都隐匿着不为人知的心情。但是秋风晚照会把它带出来的,“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秋山带出的仅是夕阳吗?夕阳带出的还有心事,心事无语托付给秋山夕阳。

天妒英才,王勃这个诗人只活了二十七岁。但是在他那么年轻的时候,他就曾经远远地思归。他写过一首五绝,寥寥二十字,写尽山中他的心思远行。起笔极重,“长江悲已滞”,这五个字力道千钧。长江水那是万古东流的,他说,我眼前长江已经凝滞停歇了,为什么呢?只一个理由,一个字道出了全部,叫做悲,长江因为我的悲伤已经阻滞停留了,理由我可以告诉你。“万里念将归”,万里之外的思归,我的这种心情不足以凝滞长江水吗?这真是少年意气,无端之笔,起笔极重。一首五绝用去一半,后一半怎么样才压得住?一般的诗词起笔柔和,渐渐地一层一层晕染,到了结尾的时候,其实才见它的浓墨重彩,但起笔重,那么结尾又怎么样才能放得开呢?“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样的心情再放眼望出去,高山晚秋,扑扑簌簌遍山黄叶纷飞,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长江水本身是流动的,因为思情而阻滞,树木本身是静默的,因为思情而黄叶纷飞,只有秋深时节有这样奇特的情景。

杜甫也在他暮年客居夔州的时候,九月九日登高时节写下这样的句子,“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那个时候,他已经快要到“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时候,为了消愁去喝这一杯酒,抱病强起去登台。但大家告诉他,你不能再喝了,你的酒必须得停下来。真哀伤,消愁之物都没了。“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这里的竹叶,指的就是川中的好酒竹叶青。他说,竹叶青既然与我的生命没了缘分,那么菊花也不须再开了。对得很巧,竹叶对上了对菊花,我的日子里不再有酒,我的风光中不再有菊花,那么,一切寥落了。“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玄猿是黑猿,白雁似雪,一黑一白鲜明的对比。“殊方”是他现在的这个地方,身在何方,听见了猿声哀哀啼鸣,而“旧国”是指的自己的故里,旧国深处又有白雁飞来。因为雁南行,到了如此冷落的深秋,北方的雁都飞到南边来了,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个时候想到了自己的弟弟妹妹,亲人本来在这个时候可以团聚的,现在都在何方呢?“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不知道亲情何在,战争催老了年华,而秋意又逼老了生命,这种两相催,这样的境地,让一个老病之躯何以担当?这样的时候,你想一想杜甫的心是何等的百转千回?

清秋不光有悲伤,清秋也会有安顿,如果你真的可以把心安宁在这个季节。看看王维,这个历史上著名的诗佛,他曾经少年意气,那么早中了进士,接着就走过了他一生的起伏跌宕,他的心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沧桑,“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不需要提起,只需要安顿。所以也在清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看看他写给朋友裴迪的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只这几句的情景,换了别人已经仓皇得不能把持了。山是寒山,青翠凋敝转向的是沉沉的苍翠;水是秋水,渐渐流不动了,一天比一天流得潺湲;人已老去,所以要倚杖,倚杖呆在自己的柴门之外,里面只是一间寒舍。而此刻风起,偏偏声音袭来又是声声暮蝉。天已暮,秋已晚,这一片山水暮景听寒蝉之中,王维的心是什么样的呢?“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他说,我不孤单,我还能看见渡口的落日,我还可以看见墟里有孤烟袅袅升起,我的心中有古人相伴。是谁呢?“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当年楚狂接舆曾经笑话过孔子,说你每天都这样在外面,你为什么不回去,你这样周游列国你真的能济世吗?王维觉得不如归来。他的心还喜欢一个人,“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号五柳先生”,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他不标榜祖先给他留下来的盛名,不提大司马陶侃,他只说我宅边有五棵柳树,我这人随便叫我个五柳先生就行了。王维说,我真喜欢他呀,我此刻的心为什么能安定?纵使天色已晚,不妨我狂歌五柳之前。有它们与我相伴,我何以不安顿?

为什么说安顿?人安顿的时候才会觉得生命是有趣的,人在仓皇中,什么样的趣味都和生命无缘。王维是一份安顿,他常在山中,山对他来讲不是空旷,不是寂寞,而是一种玩赏。这山也真够静的,看看他写《鸟鸣涧》,人心可以闲到什么份上?“人闲桂花落”,他闲到了枝头那一丁点扑簌桂花悄悄落地,他居然有察觉,这心还不闲吗?我们现在不要说花了,大朵的花掉在地下你听不见,大块的石头坠地,我们的心就真有感应吗?夜可以有多静?“夜静春山空”,安静得觉得这山都空了。真空了吗?明月出来的时候,这个鸟也很敏感,月亮居然把它惊醒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声、两声,泠泠的鸟鸣声起的时候,这一刻你才知道什么叫春山空,什么叫深夜静。没有那一声两声,你还真对比不出来什么叫空和静。现代做菜有个说法,“要想甜,加点盐”,其实这是一丁点反差。为了歌曲的流畅,加上半拍休止符,这就是空山中那一点两点的鸟鸣。

为什么说安顿呢?人心如果不悠闲、不纤细,他不从容怎么可能看见这一切?都说王维在晚年写的诗含着深深禅意,其实这份禅意是他的随处可安。

我们从小就熟悉王维的《山居秋暝》,在安顿的意义上读来又有不同。还是那座空山“空山新雨后”,还是那个秋天“天气晚来秋”,还有他的明月“明月松间照”,还有他的清泉“清泉石上流”。空山新雨、晚来秋色、明月松风、清泉白石,这一切千古不改,人在其中,人孤单吗?不孤单!他不光有画家的眼睛,他还有音乐家的耳朵,他总能听见别人听不着的东西。“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还没有看见人的时候,听见那个竹林里面,嘻嘻哈哈女孩子打闹的声音,知道那些浣纱的姑娘们肯定是回来了;远远地望去,莲花扑扑啦啦的为什么动起来了呢?知道渔舟已经回来了。你看这样的风情、这样的动静,在眼前、在身边。有如此的情形相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天走远就走远吧,怎么那么多人伤春,人非得是念念不忘停留在春天里,才是此生的安顿吗?

四季流光的涤荡,春天走远,我就可以留在了清秋还有内心的安宁。这是一种秋天真正的安顿。尽管再往前走,就是一个严冬了。严冬大地有如许萧瑟,生命如此凋敝,而且不可阻止地又跨过一年,但是能不能安心,这是人在流光中的一段把持。人可以伤春,人可以悲秋,但所有的春恨秋愁走过之后,我们的心被春花秋月涤荡成为一片宁静宽广,这才是诗词各种意象踏过的心灵,留下真正的意味。

我们的生命是可以穿越秋光去成长的,我们再来跟着一个人走过秋天。这就是刘禹锡,多狂放的刘郎啊,你看看他写下的不同的秋天。《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一首五绝,但是写出了那个时候的悲秋。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不等秋风摇落,他自己敏感的心已自悲情,所以他说,这样的秋风秋叶进来,我比谁都先听见。

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得何等的流利清浅、天真宁静。“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我一看到这种宁静的句子,就想起孟浩然说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他眼中那么浩荡的洞庭,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就如此风平浪静呢?心静了,才看得见“潭面无风镜未磨”,像一片明镜一样,如此宁静的地方。“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小小的青螺一样的山包,在这样的白银盘中。其实这就是黄庭坚写的“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远远地看去,湖中的小山丘简直就像一个小小的青螺一样。

其实人心和世相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关系:人心小了,就会觉得世界大,压在心上,不堪重负;人心大了,赏世上的风景,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景致而已。

在秋风涤荡中,这颗心终于走到了它一个真正自我的境界,这其实也是刘禹锡最广为传颂的《秋词》。第一首他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而今一提到秋天,大家都觉得寂寞萧瑟,可我就是要说秋天比春天好。“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你没有看见眼前的仙鹤吗?他引着你的诗情一路排云直上,直指凌空云霄。我们形容秋天都会说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不觉得秋天特别高吗?这样的高空,如果没有诗情,不觉得人生遗憾吗?这样的心怎么能不爱秋天?第二首他还要说“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这夜来风霜对太多人来讲是不堪承受的呀,但他看来,山明水净秋霜何妨呢?远远去看那几棵不同的树上,深红浅黄夹杂在一起。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赏红叶?如果遍山都是一种红叶反而无趣,有趣就在颜色跌宕,从浅黄到深红,一层一层地跌落下来。而在此一刻,人上高楼,他从心里爱清秋,他说“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秋天多好,他甚至有点不喜欢春天,他说“春色嗾人狂”,春天有时候撩动得人春心意乱,人心中有多少感伤多少欲望都被春天招惹出来,这不是让人发狂吗?秋天多好,清风入骨。

那么多人在清秋节不堪上楼,但是他真的走上去了,他在高楼上,诗情离碧霄更近,仙鹤更懂他的心情,他爱清秋入骨,他甚至觉得,春色不敌秋风。其实,这就是他心中真正喜欢的清秋。

他的年华也会老去的,等到他抱病沉沉的时候,秋风又来了。人在老病之时,如果再听秋风,没有几个人心情能够舒朗开阔。但是刘禹锡真是了不起,他甚至和秋风成了相约的老朋友。尽管他病了、他老了,但是听见秋风来的时候,他会深情款款,他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他说去年当黄菊凋敝,初冬渐近的时候,我依依不舍地和你告别了,现在你听,深秋蝉鸣,我知道你又回来了。你要回来了,我的生命就跟你有约啊。说过了身边一切风景心情之后,在这首诗的最后,刘禹锡对秋风说“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你回来了真好,天地之间一片清澈,我愿意抱病为你而登上高台,不负金秋秋风之约。

这就是一个人在秋风中,走过生命的成长。刘禹锡原来也有那样脆弱的心,也是易伤易感,但最后从秋风中一己之悲走到千古兴亡之叹,走到可以玩赏安顿清秋景致,走到盛赞清秋,最后自己年华老去,仍与秋风有约,扶病而上高台。

看看秋风让一个人变得多么疏朗。所以人在秋风中,甚至还可以走到一种豁达、自我调侃的境界。

黄庭坚曾经写过这样的词:“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喝酒吧,喝酒吧,喝酒可别迟疑啊!“酒味今秋似去秋”,酒是年年都有的,秋风是年年都来的,唯独人是要老去的,酒不变秋不变人已老去,老人还能簪花吗?“白发簪花不解愁”这里是用了苏轼的一个典故。苏轼说“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但黄庭坚用成了这样一句调侃,你就是白首簪花,对酒对秋,生命不还是要向前走吗?

人生几度春秋,又有多少关情事呢?我还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见到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我在很小的时候,眼泪就下来了。我一直记得我当时读这首小诗的那种感受。人能有多少愁多少恨,他的今生怎么担待得起呢?他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常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是爱荷叶的,他甚至爱残荷。当荷叶刚刚生长的时候,我的春恨已经跟着荷叶出发了;当荷叶枯萎凋敝的时候,我的秋恨已经在心中酝酿深沉了。我知道此身常在,深情常在,这样的苦恨我挣脱不去,我只有岁岁年年怅望江头江水声。

李商隐过得很苦,但李商隐过得很值,我们今天想起来他那么多的《无题》,我们今天默默吟诵起来他的《锦瑟》,多少心事都在春秋涤荡中留给了千秋万代。

人生苦短,穿越春秋,陆机说得好,“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些春花、这些秋叶难道都不关于我们的生命吗?人生怎么都是走过这一回,走过的时候,如果含情,我们也许会看见很多意象,如果我们愿意去懂得就可以把意象酝酿成诗篇。所以我们想一想清秋时节,我们认识一些诗人,了解一些意象,也许生命里就多了一些朋友。无论是春花满眼或者是秋叶遍地,其实我们都可以在某一个时分和它们相遇。

千古之间,总会有一些错不过的相遇,比如相同的故事,比如相同的心情。我们总会觉得冥冥之中有一个人懂得自己,也许他不在身边而远隔千年。

丹韵词音每集的主题,急需~~~还有诗词名称和好的鉴赏语句~! 不用太多的~

第一集 诗韵春风

首播时间:2012年1月23日18:30

视频来源:CCTV-3

所属栏目:文化讲坛

所属分类:综艺

关 键 字:中国诗歌 李白 陶渊明 李商隐

本节目主要内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很有名的诗句,本期节目于丹为观众讲解和欣赏中国的诗歌。

第二集 暮暖清秋

首播时间:2012年1月24日19:32

视频来源:CCTV-3

所属栏目:文化讲坛

所属分类:综艺

关 键 字:暮暖清秋

本节目主要内容《暮暖清秋》:于丹老师为大家观众讲解和欣赏中国的诗歌中对于秋的描述。

第三集 暖照夕阳

首播时间:2012年1月25日18:30

视频来源:CCTV-3

所属栏目:文化讲坛

所属分类:综艺

关 键 字:中国诗歌 夕阳西下

本节目主要内容:本期主题为暖照夕阳,一天之中最意味深长的时候莫过于夕阳西下,这个时候是一种思归的时刻,于丹老师为大家观众讲解和欣赏中国的诗歌中对于夕阳西下的时刻的描述。

第四集 千古明月

首播时间:2012年1月26日18:30

视频来源:CCTV-3

所属栏目:文化讲坛

所属分类:综艺

关 键 字:中国诗词 千古明月

本节目主题为千古明月。从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到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中间有过多少关于明月的追问和思考。节目中于丹老师通过对古代圣贤们的明月诗词的赏析来为大家详细讲解月亮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以及诗词歌赋中诗人所赋予月亮的种种寄托和其现实涵义。

第五集 风雅田园

首播时间:2012年1月27日18:30

视频来源:CCTV-3

所属栏目:文化讲坛

所属分类:综艺

关 键 字:中国古词 田园诗派

本节目主要内容:田园是一个说出来就让人觉得很安静的词,田园诗也是中国诗歌流派里面一个很大的派别,说起中国人跟田园诗派的关系,今天的中国田园文化,有很多都是来自古诗词文化的渲染,从东晋的陶渊明开始,田园的文化被逐渐的完善。节目中于丹老师通过对古代圣贤们的田园诗词的赏析来为大家详细讲解古田园与今天的田园的关系,田园中属于人生哲理的折射与联系。

第六集 登临况味

首播时间:2012年1月28日18:30

于丹 丹韵词音(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介绍)

视频来源:CCTV-3

所属栏目:文化讲坛

所属分类:综艺

关 键 字:山水 印象 视点 观感 登高远眺 登临

本节目主要内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眼里的山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王维的山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杜甫看见的山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韩愈看见的山水。每个人看山见水都留下自己的印象,看山看水里面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视点不同。以上这些诗虽然个人观感不同,可是有一点是相似的,他们都是登高远眺的时候才有了这样的印象。本期节目就来说说“登临”。

第七集 剑啸长虹

首播时间:2012年1月29日18:30

视频来源:CCTV-3

所属栏目:文化讲坛

所属分类:综艺

关 键 字:剑啸长虹 诗词 剑

本节目主要内容:千古以来,文人的心里都有梦,很多人知道文人济世做官的梦,其实,除了做官,还有一个大梦几乎所有文人都做过,而且一直都不肯放弃,那就是千古文人侠客梦。琴心剑胆、书剑飘零,总是离不了一个剑字,剑,本身带着正义、扬善惩恶的象征色彩,也许,剑在文人的生命里是一个浪漫的配饰,同样也是文人们心中的执着。本期就让们通过古文诗句来解析文人墨客剑啸长虹的豪情。

第八集 诗酒流连

首播时间:2012年1月30日18:30

视频来源:CCTV-3

所属栏目:文化讲坛

所属分类:综艺

关 键 字:酒 开怀畅饮 借酒浇愁 心情 流连诗酒 古诗

本节目主要内容:要有多少场陶醉,我们才能够酣畅今生。中国人终其一生是离不开酒的,我们欢喜的时候叫做开怀畅饮,我们烦恼的时候叫做借酒浇愁,这一生一世在酒里面每个人酣畅流连的都是不同的心情,在诗里我们叫做流连诗酒。本期就让们通过古文诗句来解析文人墨客的诗酒情怀。

好的诗词鉴赏多得是 就给你发个我喜欢的吧

葬花词——曹雪芹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①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全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② 这首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宝玉之后文再批’噫嘻!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请看和曹雪芹同时期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的诗句: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① “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玉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②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③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④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贾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介绍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央视3套春节《丹韵词音》引发古诗词鉴赏热潮,继《论语心得》后又一央视力推经典栏目,于丹17年古诗词教学积淀,首度爆发!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老师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本作品延续于丹老师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上一篇:大发pk10网址书香屋(书院大门楹联)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大发pk10-ios/安卓/网址平台app下载 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鲁ICP备18027362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