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经典语录
于丹,是一位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女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于丹论语的经典语录,欢迎大家的阅读。
1)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与朋友相处同样要注意分寸。
2)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3) 三十而立,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4) 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可能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是会认真倾听的,他能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坚持自己的的观点。
5) 表面看来毫无价值的东西,会给人心一个淡定的起点。
6) 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7) 友直、友谅、友多闻:正直的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的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果决。友谅,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友多闻,这种朋友见多识广,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他可能给你帮助。
8)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线。而这条线就是你内心的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越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的更好。
9) 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10)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也就是对自己要有所约束,内心有坚定的不妥协的做人标准,同时要对社会有用,要为社会做事。
11) 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
12) 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13) 最大的政治是信仰,兵力、粮食、信仰三项重要的事情。
14)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15) 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16)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17) 如果你的心灵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有可能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18) 人年轻时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时,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19) 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20) 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
21) 如何谋其政,首先是做事的原则,要讲究道义,其次是做事的方式,要少言多行;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
22)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23)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
24)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
25) 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26)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27) 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
28) 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遗憾。
29) 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30) 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
31)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32)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33) “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修身”是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是前提是朴素的,是始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34) 技巧不是最得要的,而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
35) 三十而立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36) “神于天,圣于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37) 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38) “多闻阙疑”就是要先带着耳朵去多听,有疑问的地方要先放一放;“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时也要小心;“多见阙殆”就是要多看,有疑问的地方也先放一放。
39)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40) 长期困扰于人生遗憾不能自拔,对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是有所损害的。
41) 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42)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不见得与外在的物质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天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与良朋益友的切磋与交流。
43)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不同的声音和谐融入到在的集体的声音当中。真正的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的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
44)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45) 最快乐的方法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6)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的力量更强大。
47) “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胸怀,他的内心无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48)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49)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50)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等于给自己打开了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我觉得于丹所讲的论语能够让我们用非常好懂的语言去理解论语当中的话语,可以让很多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够读懂论语当中的内容,很多时候就是心灵鸡汤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而且对于文化的传播也有着一定的宣传作用,其实于丹所讲的论语主要是用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话来传达给大众让大众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说于丹所讲的论语是有一定的价值的,但是有的人却因为理解上有一定的偏差,可能有以偏概全的这种情况,所以否定了于丹所讲的论语的价值。
于丹当时在百家讲坛上给大家讲论语的时候,当时人们非常的感兴趣,都想认真学习一下论语,但是后来随着事情不断的发展,有人对于丹的这种讲法感觉到怀疑,就连老娘也直接批评说于丹的论语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老梁在当时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可以说直接就给于丹讲的这个论语定性了,告诉大众说就是没有什么真正价值的一种心灵鸡汤,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普通大众的判断,如果说要深入研究的话,于丹所讲的论语还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论语所代表的就是一种学说,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比较难以贴合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说平时我们的言谈都受到了论语的影响,但是在于丹没有给大家讲论语之前,很多人都不是特别理解论语当中的语言,后来于丹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了之后,大家才能够深层次的了解论语。
所以于丹讲的论语有很多的好处,不能够因为某一些东西就用以偏概全的方法去否定一个人所有的价值,如果说真的觉得于丹讲的这个论语不好,那么肯定是没有用心去观看。
于丹读了论语之后有很大的心得体会,一起来看看于丹论语经典的心得语录吧!!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于丹论语心得语录,希望你喜欢。
于丹论语心得语录
1) 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无论父子母女之间,还是多年夫妻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到了《论语》中说的“数”这个阶段,彼此已经不独立了,就产生了隐患,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于丹
2)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于丹
3) 厚道,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于丹
4) 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力量。——于丹
5)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越成功。——于丹
6) 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于丹
7) 三十而立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你是否已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于丹
8)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于丹
9) 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要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也就是对自己要有所约束,内心有坚定的不妥协的做人标准,同时要对社会有用,要为社会做事。——于丹
10) 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于丹
于丹论语心得经典语录1) 在今天看来,一个的发展往往不在于终极理想有多高远,而在于眼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于丹
2) 一个人的自信来自于他内心的淡定与坦然。——于丹
3)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最重要?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你需要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于丹
4)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于丹
5)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于丹
6) “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于丹
7) 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于丹
8)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于丹
9)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于丹
10) 人年轻时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时,要学会用减法生活。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于丹
11) 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于丹
12) 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于丹
13) 要学会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于丹
14)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等于给自己打开了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于丹
15) 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朋友,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于丹
16)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不同的声音和谐融入到在的集体的声音当中。真正的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的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于丹
17)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于丹
18) 技巧不是最得要的,而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于丹
19) 友直、友谅、友多闻:正直的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的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果决。友谅,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友多闻,这种朋友见多识广,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他可能给你帮助。——于丹
20)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只有建立自己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于丹
于丹论语心得语录句子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的时候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于丹
2)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于丹
3) 你想要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最关键是的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于丹
4) 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勇敢有时是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力量。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于丹
5) 我们要想交到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我们应结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安贫乐道的朋友。——于丹
6) 先要把我们生命中能够把握的东西尽可能掌握,先不要超越自己年龄去考虑那些遥不可及的事情。——于丹
7) 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于丹
8) 如果你的心灵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有可能收获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于丹
9) 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于丹
10)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于丹
11) 一切高远的理想都是建立在朴素之上的。君子即使居住在简陋的地方也不会感觉到简陋,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君子有天下使命,不管这个地方是奢华还是简陋的,对他来讲只是一个外在的环境而已,第二就是君子的内心有一种恒定的能力,他可以使周熠熠生辉,繁华似锦。——于丹
12) 最大的政治是信仰,兵力、粮食、信仰三项重要的事情。——于丹
13) 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于丹
14)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于丹
15) 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线。而这条线就是你内心的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会越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的更好。——于丹
16)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的少一点后悔。我们在做一件事这前要先想后果,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之后的悔恨。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很重要的一点。——于丹
17)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与朋友相处同样要注意分寸。——于丹
18) 成功的职业,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理想。——于丹
19) 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20) 一个人的自信来自于他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21) 我们要想交到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我们应结交那些可以完善自己品德,提高自身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结交那些快乐的,能够享受生命,安贫乐道的朋友。
22) 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
23) 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勇敢有时是一种理性制约下的力量。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24) 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25)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26)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应对外界,只有建立自己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27)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君子的第一条界定。
28) 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力量。
29) 既然生活中的遗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于丹论语心得》犯下了八宗错误
于丹对自己作品是这样定位的:“我不是‘研究’,是‘心得’,所谓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人生的这种感慨,可以是桃李春风,也可以是江湖夜雨
”多像是出自背熟古人成句和成语在考场作文中胡乱铺排一气的稚气女生之手,字面上很美,且琅琅上口,但各层意思之间却八竿子打不着
她接受的知识来源很杂,纳入笔下的道家、佛经、圣经以及西方成功人士的故事很多,偏偏儒家的成分最少(她可是声称自己四岁就在国学父亲指导下读《论语》的呀,怪哉)
这样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结果是昏昏愚众皆自以为已经昭昭
此为第一宗错
《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配方是:现代问题+论语片段+寓言故事+通俗道理
所讲所写为大众所耳熟能详,却兴师动众祭出孔子和《论语》,真是何苦来哉!倘删去书中属于孔子的部分,书的成色还更好些
至于易中天对其评价“于丹好酒,度数略高”,颇疑心易老先生的味蕾是橡胶皮做的,小于捧出的顶多是一坛劣质鸡尾酒,中的西的洋的土的混成一谈,表明了该调酒师之食古不化兼食洋不化
往好听上说,于丹的论语,更像是一锅没有煮熟的“心灵鸡汤”
带着血丝的鸡块儿跟其他配料和汤水还各是各的,根本没有融到一块儿
此为第二宗错
于丹美眉口口声声说“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叫人疑心她根本就对孔子弟子的情况未做研究
须知“七十二贤人”的说法,跟“孙猴子七十二变”、“猪八戒三十六变”之类一样,不过是后世特别是民间文学的口径,国学中其实没有这么个既定的孔门弟子排行榜式的东东
此为第三宗错
于丹说:“真正的文化经典,都是那种可以无比深刻,但也可以无限简单的东西,它的深刻是它的精神内涵,简单是它表面的形式
”其实,经典的东西并不必然的简单,《论语》所包含的内容并不能用“无比深刻”或“无限简单”来概括
于丹将孔子思想的真谛简单归结为“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这话用来评价前几年畅销的印度高僧奥修的系列书上再合适不过,用来说孔子则歪曲太甚
此为第四宗错
于丹声称:“我是研究传播的,在传播学上有一个原则,就是你要永远保持它那种特别简单甚至是傻傻的笨笨的样子,这才易传播
再传播的前提就是使它简单、傻瓜
”好一番夫子自道!于妹妹一面称对孔子思想很敬重,一方面又使孔子和《论语》变得简单和傻瓜,此为第五宗错
于丹用宋朝宰相赵普那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来证明论语是一本伟大的书,很可笑
赵普不是读书人,看过宋史的文化人都知道,赵普每当处理问题时,往往拿出论语装模做样,其实那些点子都是事先想好的
就算博览群书的于妹妹不知道这回事,也不该拿一千年前的文盲政客的幌子来蒙21世纪的中国百姓,此为第六宗错
对此,明眼人只有摇头和无奈的份儿
于丹对媒体津津乐道于电视观众和读者给自己写信之踊跃情状,所列举对象是:入狱劳教即将获释之大学生,晚年丧偶之寂寞老太太,农民,锅炉工,…… “这些人没读过什么《论语》,你不可能在学术的角度上跟他探讨,但他能从一个电视节目中获益,能感到一种欣慰,那不是好事吗?”看吧,这是读书最少、最好糊弄的几类人群,于丹不过是对这些百姓做了一番精神按摩,其结果是:于丹所讲的内容离真实的孔子思想差距原本有二十里,到了这些受众那里,他们的理解已经与真实的孔子远到了不止二百里!此为第七宗错
平心而论,在电视上讲不变味的文化,不是没有可能,其前提是:态度诚实,把书尽力读透,然后才是表达上的幽默有趣
凭在电视上看过几回于丹,又买她的书看过,觉得她本身是没有趣的人,却硬要走幽默一路,结果是幽默的程度很浅,却把本该讲踏实的古人的真正思想也弄丢啦
此为第八宗错
“百家讲坛”已经成为中国伪学者成就名声的最好平台,其正面意义是,央视在“梦想中国”那个选秀节目上做赔了,这次在百家讲坛上算是收回了成本
于丹的走红是央视在当代媒体中的霸权地位所决定的,就是五毛钱一块的臭豆腐,它也能给你炒到此生不亲自尝上一口就死不瞑目的地步上去
借用易中于对于丹的亲切称呼,应当说,于丹走红不表明这个“小妮子”的水平多么高,不走红也不表明该“小妮子”水平多少低,真正相关的是央视作为强势媒体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之高低
朋友对我说:看于丹讲《论语》,不过就是一陪聊女的档次
我说此语大谬,人家于丹妹妹可是手持博士文凭,在央视陪人民群众狂聊七天就能疯赚几十万版税的主儿,寻常陪聊妹哪有忒大的本领!
《论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寓朴素中原则中透着变通。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于丹论语心得处事之道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于丹论语心得处事之道篇一
《论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寓朴素中原则中透着变通。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子曰:“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不足取,那样世界将是恶性循环;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浪费;两者之外,应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即人格,坦然面对一切。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怀“宽容”之心,对说过自己坏话的人,或做过对不起自己事情的人,不妨坦然一笑,不足挂齿,不去计较。时间会冲淡一切,是对是错,自在天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行得正,终究是会被人们所认可的。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太过亲密和太过疏远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距离过近,必然伤及他人。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与好朋友相处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人们常说的“伴君如伴虎”、距离产生美,也是这个道理。每个人每天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所以对领导也好,对朋友也好,要有事说事,干脆利落,没事就回自己的地方做自己该做之事,实为上举。否则,总是耗在一起,既耽误了人家的时间,又浪费了自己的光阴,下下举也。总之,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非爱行为”,即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分离越早越成功。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持。如父子母女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道,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即禅宗所推崇的境界“花未开全月未圆”。“非爱行为”在我们作为教师的身上也是时常存在。对孩子们一而再的错误,或是谎话连篇,往往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体罚、变相体罚或是厉言相向,并且美其名曰“为孩子好”,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这种“非爱行为”,让后悔的事、麻烦的事少些。
越俎代庖,跳过职位去做不应该去做的事。这是一种应有的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样,在其位,要谋其政。首先做事要讲原则,我作为教导处的一分子,最忌处世不公,对学校的每个人每件事,都要处于公心,要做到没有薄厚之别,没有远近之分,没有亲疏之距,凡事行原则讲标准,才会无愧于这份职责。其次做事要讲方式。要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切不可“祸从口出”“言多有失”。这种谨慎即“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多思、多想、多听、谨言,慎行,让自己少一点后悔。
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人一旦知道错了,一切皆成定局,无法挽回。一个人如果在说话里面少了指责、抱怨,在行为中少了很多让自己后悔的经验,这个人就会走向成功。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言寡尤,行寡悔”,且记且记!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自我修养很高,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将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于丹论语心得处事之道篇二
没想到,时隔好几年,又让我接解到了《论语》。再次接触它就是看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后了,这里的《论语》没有了那么多枯燥的文字,而其中的道理似乎把我引领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它净化我的心灵、升华我的思想,让我体会到了圣贤为人处世高尚而崇高的一面。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子曰:“有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言寡尤,行寡悔。”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古训,让我觉得其中到处是些朴素的、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而且很少长篇大论的大道理,也让我觉得《论语》所说的道理真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反而是感到很温暖、很亲切。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人际交往日益紧张,也与生活、工作系系相关,但有谁能保证自己在这方面处理的完美无瑕呢?细细品味于丹老师心得所解析的“处世之道”,其中的为人处世的技巧真的会让我一生受用。
首先了解到的便是一个处世的分寸,这是一个人能否“处好世”的基础。
“以直报怨,以德报怨。”只要自己心里坦荡荡,用一颗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而不是以怨报怨,也许那尘封多年的恩恩怨怨将被你的率直、你的耿介、你的磊落一一化解。也正如书中说的一样:今
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浪费是可耻的,浪费生命能量则是可悲的。所以就一定要选好目标,做对事。
想做出一番事业来,就要处理好你与别人的关系,而那种细小而微妙的关系,一直是让我最头疼的事情了。做什么都要有个度,一个界线。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其实早已把人与人之间处世的尺度掌握得恰到好处了。人与人之间是应该存在距离的,离的太远显得生疏,不利于交往;离的太近又容易使彼此受到伤害,后果也会很严重。而《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就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月未圆”,永远保持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或许自己得到的将会达到“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
人际关系搞好了还要面对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与压力,其中的分寸把握也很重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便是古代圣贤教给后人的一个“度量器”,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不太理解,因为现在的领导都喜欢那种全能型的人才,恨不得一个做三份、四份甚至五份的工作,但正如书中解析的那样,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谁的活儿谁操心,这样的话大家合起来才是一盘棋。而就这句话反过来讲便是“在其位,谋其政。”具体的“谋”法:首先是则做事的原则,其次是做事的方式。而我想这些看过后对我来讲也都是受益菲浅,终身受用了。“言寡尤,行寡悔。”对我们今天都还是有用的。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都是为了让自己不要“寡悔。”世上没有后悔药,所以做事时就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行。
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在我看来真的是微不足道的小得不能在小的事情,在被世人尊崇为圣人的孔子看来却不因是小事而乎略。圣人就是圣人,总是有很高的思想情操在里面,连从盲人身边路过时都要轻轻走过,怕惊扰了他们的伤痛,我真是自叹不如。书中用了好几个“朴素”来形容圣贤孔子,在我们今天看来,孔子应该是属于特别低调的那一种了,但这样让我们感到很亲切,也没有“名星”架子。 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假如将这几点都能够理解透彻,结合到实际生活,那自然会在其中领略到处世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处事之道篇三
今天,我们班组织观看了于丹教授的《于丹〈论语〉心得之处世之道》。我真的深有感触。因为我虽然看过听过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但是有许多都是夸夸其谈,让人感到华而不实,颇有战争年代大喊“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之嫌。但是于丹教授的《处世之道》让人不仅感到平实,贴近生活,而且很有哲理,看后实在是受益匪浅。
于丹的《处世之道》主要阐述了以下的几个道理:
一、利用孔子和弟子的问答:“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阐述了人际关系中的对待“德”和“怨”的不同态度。告诉我们不能一味的以德报怨而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正如于丹教授所提出的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我觉得这种做法真的很得当。既不主张消极的任其所为,也不宣扬积极的以怨报怨,真的能够指导我们正确的对人处事。看了于丹教授了这一处事的原则,我的心也开始明朗起来,我为以前自己没有体会到这一点而懊恼,因为在过往的工作中,虽然自己真真实实的去认认真真的做了,但却受到别人的非难和不理解而深深的苦恼,感到特别的不值和委屈,但是听了于丹教授的讲解,真的有如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大可不必有受委屈的感觉,也没有必要为这样的小事而耿耿于怀,我可以坦然的面对这一切,即:“以直报怨,”我想如果在人生和工作中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无论受到多大的伤害和打击对自身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那么,在思想上,自己就战胜了自己,因为人说„理智是一棵树,情感是一片云,云经常被风刮得到处乱跑,而树被风刮走的,只是几片树叶‟只有我们具备了坦然面对外界的种种,我们才不会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悲哀。
二、用孔子的“过犹不及”论阐述了,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甚至是亲人应当具有的“距离”美。于丹教授列举了一个豪猪相互取暖的故事阐明了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群体的温暖。其实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常常有这方面的困惑:为什么有时我明明是为了对方好,而对方却拒人于千里之外呢?我现在才真正的明白,和人相处真的不是越走得越近越好,而应该保持一定的“度”。同时呢,不要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我也明白了在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多一些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和思考问题,那样就不会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到头来落得“两败俱伤,里外不是人”。说来其实真的很可笑,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曾有过“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别人”那个时候,我常常的苦恼,但是我就是找不到苦恼的原因,经于丹教授这样一讲,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幼稚和可笑,我总是认为,自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我总是觉得“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都是出于自己的一片爱,但是却没有想到,自己的爱却是建立在可笑的“自我”之中的,总是自然不自然的就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去了,结果经常就会有许多的小矛盾和小摩擦发生。我想现在明白尚不晚,给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一个足够的个人的空间吧,给所有的人的爱都是要没有回报和没有负担的爱。不要认自己所爱的人感觉到这种爱是一种负担。
三、对待工作也要适度。用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说明了对待工作也要适度。于丹教授认为:“只要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因为这个社会不缺少锦上添花,缺少的是雪中送炭。我想确实是这样的,有些时候,我们为了表现或者是为了一片好心,去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却弄巧成拙,事与愿违,结果虽然事是做了,但是却做得不尽人意,跟着就招来一片骂声。虽然是一片好心,却做了坏事。那么用哲学的“过犹不及”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四、正确处理说与做的关系。用孔子的巧言令色,鲜仁矣来阐述了不说自己做不到的事,要少说多做,慎言,慎于言,这也是一个分寸。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都不乏夸夸其谈的人物,废话一大堆,但是,真的要踏踏实实的工作,就原形毕露了。于丹教授在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故事来阐述了说和做的辩证关系。告诫我们不要象坏脾气的小孩一样,在别人的心灵之上打一些无法消除的“洞”。在现实生活中少一些指责和报怨,少一些后悔的经验,那么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是的,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把所有的指责和报怨都变成行动的动力!
五、为人处事要先学会礼仪。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修己以信就是要好好的修炼自己,以安顿别人,只有把自己修炼好了,才能帮助别人。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的人报怨社会不公,报怨处事艰辛,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掌握处事的原则,把握做事的分寸,礼行天下,修身养性那么我们就掌握了处世之道,自然生活就会变得无比的快乐。
听了于丹的讲演讲,我真的是由衷的感动!!!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即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快乐的生活了。于丹教授在这个时侯给我们解读《论语》,无疑是给我们这些在尘世忙碌奔波的人们送来的一碗碗心灵鸡汤。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养性。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社会竞争越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缺憾正确对待的认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理念,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能纠缠在其中,使自己不能自拔,常言道“知足者常乐”,知足的女人是最幸福的,那么为什么不让自己做个最幸福的女人呢?